倒计时
2200315
古今逢此夜,好月竞相寻 ——十首古典诗词带你领略中秋夜的月华之美
来源: 阅读量:2184 时间:2018-09-25

中秋节1.jpg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从上古时代的祭月仪式发展而来的。后世历朝历代的人们,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的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创作了难以计数的诗词。

简单归纳,中秋诗词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咏月、赏月的诗词,第二类是思亲怀远的诗词,第三类是中秋赏月,触景生情,抒发感慨,寄予情志的诗词

了解和鉴赏关于中秋的诗词,对于了解中秋节的节日习俗、体会其文化底蕴是十分有益的。下面以十首诗词做导游,引领大家遨游于五千年的月亮世界里,领略清朗天地间的月华之美;以十个有关中秋文化的小知识相衔接,指引大家穿梭于异彩纷呈的中秋节俗文化间,体会中秋节广博的内涵。


明月几时有水调歌头李双江



01

华阳观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

[唐]白居易

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赏意如何。

华阳洞里秋坛上,今夜清光此处多。



鉴赏:这首绝句有着白居易诗歌一贯的明白晓畅的特点。写作此诗时,白居易生活较为顺利,心境相当宽松,还没有遇到过多的困难和打击,因而流露出轻快愉悦的情绪。


诗歌语言简洁明畅,未作雕琢。短短四句,“老妪能解”。诗中虽没有直接写月色的娇美,但处处透露出作者对明月的欣赏;虽没有直接写佳节的氛围,但时时暗示出好友团聚共度中秋的欢乐。结尾一个“多”字,耐人寻味。


【中秋文化链接·玩月】



中秋玩月,今人称之为赏月,这是古人雅俗同好的一件快事。唐代欧阳詹《玩月》诗序说,“月可玩,玩月,古也。谢赋鲍诗,朓之亭前,亮之楼中,皆玩月也。……”序中所述大概代表了古人玩月的普遍心理。究其玩月的形式,富者多自搭彩楼,贫者多寄于酒楼,好游者则或登于山、或泛于水,而又必备核肴酒浆,文人赋诗,俗士讲古,往往通宵达旦。


02

八月十五夜

[唐]徐凝

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

一年无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



鉴赏:此诗写对中秋美好月色的喜爱,透露着浓浓的生活气息。一、二句直写皎洁的月亮到了八月十五最圆最美,抬头望去,不由感到美丽的嫦娥仿佛端庄地凝视着人间,月宫中的桂花传来阵阵新鲜的香味。三、四句表达无比愉悦的心情。一年之中再也没有像八月十五夜如此美好,月圆花香,无比惬意,不由自主地在十二峰前流连忘返,通宵达旦。全诗清新如话,随口而出,由地上联想到月宫,又由仙人写到自己,笔不离月,诗不离情,景中生情,情中有景,韵味深长。





【中秋文化链接·嫦娥奔月的传说】



关于中秋节的来历,有很多古老的传说,其中“嫦娥奔月”流传最广。传说,嫦娥的丈夫后羿是一位为民除害的英雄,两人希望能够长生不老,永远恩爱。于是后羿历经千辛万苦,向天后求得长生不老的仙药。后羿的徒弟知道后,在八月十五这一天,乘后羿不在家的时候,要挟嫦娥交出仙药。嫦娥被逼无奈,将仙药一口吞下,结果立刻身轻如烟,飞上了天,从此成了长住月宫的仙女,与后羿天各一方。后羿回家知道了此事,他万分悲痛,便在院中供上瓜果食品,寄托对嫦娥的思念。乡亲们敬重后羿与嫦娥的感情,也纷纷效仿拜月。


image.png

月殿嫦娥图  [明]张路 


03

中秋旅舍书怀

[唐]薛能

云卷庭虚月逗空,一方秋草乱鸣蛩。

是时兄弟正南北,黄叶满阶来去风。



鉴赏:蛩,指蟋蟀。诗的大意是,风卷流云,如水般流逝的云彩,匆匆掠过悬挂空中的月亮。馆舍荒芜,一片秋草枯黄,蟋蟀杂乱的鸣叫使人心烦。这个夜晚,兄弟南北分离,向窗外望去,只看见满院的落叶,沙沙地随风回旋乱舞,搅乱人心。“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本该是团圆的日子,诗人却羁旅在外,夜宿馆舍。站在庭院举头望月,不禁思虑纷纷,蟋蟀的乱鸣和庭院的荒芜衬托出诗人心境的凄凉。全诗借助环境气氛的渲染,把怀乡思亲之情,写得深沉感人。




【中秋文化链接·团圆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团圆是中秋的主题,也是中国人文化心理的最终归宿。极具仪式感的中秋,是联系家人情感的纽带。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image.png

月下把杯图  [宋]马远


04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鉴赏:“玉颗”喻指桂花,“珊珊”形容桂花下落的声音,“会”可解释为“理解”。与一般中秋写月诗不同,这首绝句没有直接描绘月色,而是写中秋时节佛寺里的桂花。联想到诗人前一年高中进士,正是诗人意气风发之时,古人有“折桂”之说,诗中的桂花无疑是诗人金榜题名的寄托,这首诗的基调是轻松愉悦的。传说,在天竺寺和灵隐寺,每到秋爽时节,常有似豆的颗粒从天空飘落,据闻那是从月宫落下来的。本诗即从这个传说起笔。第一句,描述了桂花像是月上掉下来似的场景;第二句,诗人捡起殿前的桂花,桂花的颜色洁白而新鲜;第三、四句,通过传说透露出了诗人对桂花的怜惜,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中秋文化链接·赏桂花】



桂花有“九里香”之誉,是我国人民十分喜爱的一种传统名贵花木。自古以来,人们把桂花及其果实视为“天降灵实”,作为崇高、美好、吉祥的象征。因此人们称誉好的儿孙为“桂子兰孙”;把“进士及第”或考上了状元,称之为“蟾宫折桂”;把月宫称为“桂宫”,以“桂魄”比喻月亮。在中秋节赏桂花更是别有滋味,因为桂花寄托着人们对甜蜜生活的追求和赞美。


05

中秋对月

[唐]曹松

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鉴赏:“秋三五”指八月十五日,“蟾盘”比喻圆月。这首绝句,把赏月的情致,写成了一首渴望光明、追求公平的颂歌。开头两句描绘了在万里无云的中秋之夜,大家共赏明月,看着明月从海边慢慢升起。“无云世界”为人们展现了没有阴霾的澄净的天空,也是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厌恶和对光明世界的向往。后两句表达了对无私月光的赞美,月亮将光明无私地照亮到每一个地方,没有偏私任何一个人。诗人身处晚唐动荡的黑暗年代,一生穷困潦倒,怀才不遇,满腔抱负无所施展,对无私明月的赞美也正是诗人对明君的渴望。




【中秋文化链接·月中蟾蜍】



在汉墓出土的刻石画中,有一幅描写“嫦娥奔月”的图画,偷吃了后羿不死药的嫦娥长袖飘曳,朝着月亮翩翩飞去,然而,飞到月宫的嫦娥却立刻变成了一只丑陋的癞蛤蟆——蟾蜍。这可不是成心恶心嫦娥仙子,因为蟾蜍在上古神话中,也是中国先民的图腾之一。其实在上古时代,人们认为蟾蜍才是最早的月亮化身。


image.png

谪仙玩月图 [明]谢时臣



06

中秋登楼望月

[宋]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鉴赏:这首诗写得比较奇特,引用了两个民间传说为素材。一是民间传说珍珠的育成与月的盈亏有关,月圆之时蚌则孕珠;二是民间传说月是七宝合成之物,人间有八万二千户专门给它修治。诗人登楼极目远望,淮河被银河月光所笼罩,万道绚丽的月光孕育着美丽的珍珠。诗人想象天上要是没有修月户,只能任由桂枝撑着破损的月亮向西滑落。诗人借传说咏月,为中秋之月增添了神话的色彩,使中秋夜月更为迷人。




【中秋文化链接·吴刚伐桂】



抬头仰望明月,可见当中有些黑影,传说这就是吴刚在伐桂。唐代故事说,月中桂树高达五百丈,而且有一种神奇的自愈功能。西河人吴刚,醉心于仙道,但始终不肯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拘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桂树,并说如果砍倒桂树,就可获得仙术。但吴刚每砍一斧,树的创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始终砍不倒桂树,而他也不断地砍下去,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事。此与西方西西弗被罚滚石头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


07

中秋无月

[宋]范成大

扑地痴云欲万重,家家帘幕护房栊。

世间第一无情物,谁似中秋雨与风。



鉴赏:“痴云”指凝滞不动的云。大多数中秋诗词歌咏月圆之夜的月华之美,而诗人却独辟蹊径,写中秋无月的处境,读来别有一番滋味。“扑地痴云欲万重,家家帘幕护房栊”两句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了乌云满天、大雨欲来的场景。云欲万重扑地,每家的帘幕则挺身保护窗户,诗人以这种貌似剑拔弩张的气氛烘托大雨将临的状况。这两句也隐含着诗人对黑暗政治和国土破裂现状的反映。“世间第一无情物,谁似中秋雨与风”,中秋之夜,本是对酒当歌、狂欢喜乐之时,可不意凄风苦雨不合时宜地降临,引起了诗人的沉思、感怀,因此诗人忍不住感叹,世界最无情之物莫过于中秋的风和雨了。




【中秋文化链接·宋代中秋习俗】



宋人过中秋,家家必饮酒。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市人争饮”。赏月是中秋节的保留节目。《东京梦华录》这么描述北宋的中秋之夜:“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中秋之夜,大人们在赏月,拜月,饮酒;小朋友呢,彻夜玩耍,嬉玩至天亮,“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南宋江浙一带,还有中秋放灯的习俗。与元宵节放花灯不一样,中秋放灯主要是放水灯,称为“一点红”。



08

天竺中秋

[明]汤显祖

江楼无烛露凄清,风动琅玕笑语明。

一夜桂花何处落? 月中空有轴帘声。



鉴赏:“琅玕”指修竹。这首诗别具匠心地刻画听觉印象,写出了诗人在天竺山(寺)上中秋赏月的独特感受,立意新颖,构思巧妙。前两句写赏月之人。第一句写秋夜寂静,第二句写佳节欢乐,一静一动构成了中秋之夜静中有闹的节日气氛。正因如此,隐隐地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冷傲和孤独。后两句,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赏月的目光由地上转到了天上。据说天竺寺的桂花来自于月宫,而诗人也仿佛听到了月中传出的卷帘声。最后一句中的“空”字尤其引人深思,是指嫦娥寂寞而发出的无奈,还是作者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遗憾?




【中秋文化链接·燃灯】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悬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image.png

浣月图 [五代]佚名



09

八月十五夜月

[唐]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鉴赏:诗的前两联诗人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漂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归心折大刀”暗用吴刚在月宫被罚砍桂花树的典故,诗人猜想,吴刚也不是情愿砍树,他也一心想回到人间来,归去之心,竟然折断了砍树的大刀。“蓬”,蓬草,遇风飞转,故叫“飞蓬”。这里诗人用“转蓬”遇风飞转的形象,比喻自己漂泊不定的生活,隐示自己羁旅漂泊的苦味。“行地远”指诗人自己当时处在偏远的夔州。诗人借此表达了反对战乱的思想。后两联描写中秋夜色,“疑霜雪”“见羽毛”“数秋毫”极写月亮之亮,月光洒在水面上清冷似霜雪,照彻大千世界,遥望月中的玉兔,连其新长的细毛都清晰得历历可数。诗人越写月色之美、月亮之亮,就越发反衬出诗人家国之思的深重。全诗采用反衬手法,在鲜明的比照中,表露了避乱生涯中的愁闷。





【中秋文化链接·月中玉兔的传说】



传说有三位神仙,化身为三个可怜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及兔子乞食,狐狸及猴子都拿出了食物接济老人,但只有兔子没有,后来兔子告诉老人:“你们吃我吧。”说罢,就往烈火中跳了进去,神仙们大受感动,于是将兔子送到了广寒宫成了玉兔,后来,玉兔就在广寒宫里和嫦娥相伴,并捣制长生不老药。


image.png

蟾宫月兔图 [明]陶成


10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鉴赏:这首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倍受后人的赞誉和喜欢。1076年苏轼贬官密州,时年41岁的他政治上很不得志,时值中秋佳节,非常想念自己的弟弟苏辙,内心颇感忧郁,情绪低沉,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词。其立意、构思,奇逸飘妙,以超现实的遥想,以虚无缥缈的幻想世界,表现非常现实而具体的人之常情。在这里,词人通过对月宫仙境的想象,在一种极富神秘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表现自己的思想矛盾与波折,人生体验与认识。这种表现不仅超凡脱俗,也构成了本篇的浪漫主义色调和超旷飘逸的风格。





【中秋文化链接·拜月】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中秋拜月习俗。拜月习俗兴盛于上古之时,源于先民对月亮的自然崇拜和神化。周代以后,对日月的随意性跪拜演变为固定时间场所和程序化的祭祀制度,并成为皇权象征。


《国语·周语上》记载:“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于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南北朝之后,我国古代岁时文化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尤其是隋唐以后,国力昌盛、经济繁荣,为节日游乐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中秋节兴起并发展为千家万户全民赏月的浪漫节日,聚会、宴饮、拜月、赋诗等习俗随之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