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计时
2200315
中考历史复习专题系列——专题二: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内附视频)

image.png


小明分享


历史是覆盖范围非常广、知识点特别多的一门学科。想要历史考试得高分,一定要掌握正确的方法,要学会总结,把握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脑中形成一个知识网。


为此,我们现推出《中考历史复习专题系列》,将初中历史重要知识点一一进行深度复习,希望能对你的中考复习有所帮助。今天我们复习的是专题二: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



知识链接

一、中国早期工业化


(一)艰难起步


image.png


两次鸦片战败,让一部分中国人认识到西方列强船坚炮利;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19世纪60-90年代,部分清政府地主官僚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他们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工业,虽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客观上引起了一批近代先进技术、客观上剌激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从而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进程


(二)初步发展


image.png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三)短暂春天


image.png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深受鼓舞,开始掀起兴办实业的浪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战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步伐有所放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迎来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期。


名师微课学习↑↑↑《辛亥革命的评价》


(四)萧条萎缩


image.png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后,中国的民族工业被侵华日军、国民政府管制、吞并、挤压,日益萧条萎缩。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主要集中于轻工业,没有形成良好的工业体系;技术水平底、资金规模小、竞争能力弱;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于沿江、沿海大城市。受到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发展历程艰难曲折。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过渡时期


image.png


1.土地改革

1950年开始,党和人民政府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把它分给农民,从而废除了两千多年来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它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三大改造

1950-1956年,国家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通过三大改造,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建立起来,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3.一五计划

1953-1957年,我国实施了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是苏联专家设计的156个项目。通过实施一五计划,我国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相应提高。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image.png


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上,党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在总路线的指引下,党的领导人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突出表现为过高制定国民经济建设的指标、过高夸大人的主观能动力,从而忽视了经济建设的基本规律,导致“瞎指挥”、“浮夸风”现象。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党的主要领导人急于将三大改造中建立起来的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大搞“一大二公”,实质上改变了农村生产关系,导致“共产风”盛行,触犯了农民的切身利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失误,给国民经济造成损失,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困难。这一史实表明,社会主义建设不是一帆风顺。


2.文化大革命

1966-1976年,是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党的主要领导人错误地估计了我国阶级斗争的形势,发动文化大革命,制造了十年内乱。这十年,我国民主法制遭受践踏,国民经济遭受破坏,我国与发达国家的距离越拉越远。


3.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为了迅速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在各条战线上涌现了许多先进模范人物。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它成为我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


这一时期,我国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了农村生产关系,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我国农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接着,我国进行了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建设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此同时,我国迈开了对外开放的步伐,形成了以经济特区为龙头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通过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国家先进技术与经验等,发展外向型经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局面与发展势头,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迅速增长,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历史认识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经济步履维艰;经过28年的努力,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才逐步恢复发展了国民经济,新中国工业体系才逐步建立起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睹目的成就,这说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中国共产党才是真正带领中国人民努力奋斗、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领导核心。


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国经济建设走过一些弯路,但是,粉碎“四人帮”后,中国共产党能够及时拔正航向,最终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30多年来的历史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选择,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综合演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4年7月,李鸿章等上书总理衙门,要求在军事、外交之外应对日本展开经济封锁。李鸿章说:“倭土货多赖华销,应檄行各关暂停日本通商。”在政府禁令下,对日禁运在全国范围内雷厉风行地展开了。不久,江南道监察御史张仲炘等人上奏,弹劾李鸿章:至海上有事,米煤例不准出口,乃李鸿章,在上海以米三千石售于倭人……倭商定开平煤三万吨,战事已兴,局员拟不售给,而李鸿章乃谓订买在未失和之先,且促其速交,满载而去。其畏敌乎?其媚敌乎?反复思之,竟不知其是何意见。

(1)材料一所述“战事”指的是什么?你认为材料一从哪一角度说明了“战事”失利的原因?


材料二 上海《民国日报》1919年6月6日报道,粤省学生大会各干事,已商定于(五月)二十九日联合大游行,以唤起社会国家观念,及购用国货之决心。”1920年1月31日报道,广东抵制日货运动坚持的时间较久,取得一定的效果……6个月来日货进口减少50%。


材料三 1932年发表的中篇小说《林家铺子》里,作家茅盾形象地描述了当时抵制洋货的某种现实:“小伙计们夹在闹里骂‘东洋乌龟!’竟也有人当街大呼:‘再买东洋货就是忘八(王八)!’”

(2)材料二所述史实、材料三所述故事情节分别发生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


(3)近代中国与日本的关系史,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为是由中国人“抵制日货”串联起来的历史。你认为近代中国人“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有何意义?


(4)2012年,因中日钓鱼岛争端,国人也发出了“抵制日货”的号召,甚至,一些人所购日系汽车也被人砸毁。对于这些现象,你作何评论?




参考答案

(1)甲午中日战争;原因:清政府官僚贪图私利,没有严格执行清政府对日“经济封锁”的策略。

(2)材料二:五四运动;材料三:日本制造了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并占领了中国东北。

(3)凝聚国人抗日决心;增进国人爱国热情;对日本经济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打击;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等。

(4)正确的情感态度是:爱国行为可以理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经济联系紧密,在损害日本利益的情况下,同胞的利益也遭受损害;砸毁别人汽车的行为是对别人财产权的侵犯,是不法行为等,其他答案只要合情合理亦可。


相关推荐 视频 音频 试卷 课件 教案 学案 素材 图文 直播视频 教师用书
所需学币: 免费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

学段:初中

年级:中考

学科:历史

版本:

收藏数量:0次

查看次数:2316次

下载次数:0次

资源类型:图文

上传时间:2018-07-26

文件大小: 0

上传人admin

哎呀,学币不足。

请先充值,再下载资源。

去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