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计时
2200315
作文锦囊(邱员太):例说“大语文”观影响下的中考作文命题
作者:初中语文服务区名师工作室 时间:2018-12-25

(本文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2014年第1期,发表时编辑有所修改,中国人民大学资料中心《初中语文教与学》2014年第3期全文转载)

    毫无疑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些重要思想观念往往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全国各地的中考作文命题。

我们先看看《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两段相关论述:

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两段相关论述告诉我们,作为母语,“语文的外延即是生活”,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其实,教材《漫游语文世界》就对这种“大语文”教育观有所阐述:生活处处有语文。学习语文不能只限于一本薄薄的语文书,不能只限于课堂上的几十分钟。毋庸讳言,中考命题作为教学的“指挥棒”,无疑要引导树立这种“大语文”观,充分认识语文教育全面性、综合性、广泛性的特点。

1.以“语文教材”为指向,让考生拓展教材、内外衔接。

打开初中语文的每一篇课文就是走进一个世界,窥见一段人生,感悟一种智慧,领受一片情感,感受一颗心灵。因此,拓展教材资源十分重要。这类试题又可细分为两种情况:

1.取材教材内容。直接从教材中选取素材,用教材作为例子,引导学生走向更宽广的生活。

如湖北黄冈2012年考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第一样事,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啊/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

   

第二样事,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郑愁予《雨说》选段)


    生活需要笑声,逆境厄运时更需要勇敢地笑。对此,你有怎样的生活经历或感悟,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文题以材料题的形式呈现,取材于九年级上册,拓展了课本的内涵,很好地衔接了课堂内外。《雨说》是诗人郑愁予借春雨的拟人化形象,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充满爱心的祝福,是诗人唱出的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在诗人笔下,“雨”和其他事物都被赋予了生命的灵性。材料的核心就是“笑”,而且要“勇敢地笑”,这就决定了作文的基调是积极向上地面对生活、面对挫折。具体写作的时候,可以写生活中,我们自己如何“勇敢地笑”;也可以写生活中的人如何“教我们勇敢地笑”等。

窗外,火辣辣的太阳照着红色的塑胶跑道,知了无止境地唱着、叫着。

“砰!”发令枪声响起,紧张的气氛一下被打破,一行七人箭一般地冲了出去。一开始,我落在最后面。我很清醒,800米的赛跑,只有保存实力才能笑到最后。很快,一圈过后,我已追到第三的位置,但我渐渐有点支撑不住了。汗水顺着眉毛流进了眼睛,火红的太阳晃啊晃,晃晕了我的眼。这时,一道熟悉的身影跃入我的眼帘,是我的老师!他激动地挥舞着拳头,大喊:“加油!加油!”于是我暗暗给自己憋口气,拼了命一般地向前跑,终于超越前方二人。冲过终点线的那一刻,虽然我满脸都是泪水和汗水,但我的脸上绽开了一个明媚的笑容。

那笑,是成功后的喜悦,是坚持不懈的信念。


考生拟题为《笑是希望的源泉》,在全文中,考生通过三个小故事准确地诠释了标题的含义:无论是面对困难、心情低落抑或是取得成绩,笑都是治愈我们人生的一剂良药。节选的片段通过小故事告诉我们“取得成绩”要学会“明媚一笑”。

2.教材引发话题。从教材引发话题,把语文教材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如四川成都2013年考题:鲁迅先生在《社戏》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作家琦君在异乡面对自己酿就的春酒,也发出感慨:究竟不是地道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正真的家醅呢?

时光的流逝,世事的变迁,让我们的生活里有太多的“再也没有”。“再也没有”也许是一份不再拥有的遗憾,也许更是一种成长中的美好。“再也没有”里,有对往事的追念,有对现实的感怀,有对未来的期盼……请以“再也没有”为题,写一篇文章。

《社戏》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篇目,《春酒》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篇目。命题人从这两篇课文中找到了情感上的共性,自然牵引出“再也没有”这一写作命题,便于引发考生从课本到生活的丰富联想,真是妙哉。

蔷薇心语:

上了中学以后,我才知道我是多么向往、多么喜欢小学的生活。现在再也没有把学校当自己的家,再也没有把老师当自己的妈,再也没有把同学当自己兄弟姐妹的那份温馨了。以前天天都想上学,上课有亲切的吕老师、幽默的罗老师,上课可以随心所欲地发言,丝毫没有顾忌。老师不时还会来个小幽默,让人在不知不觉间被吸引。上课气氛也很活跃,没有谁开小差,老师还会和学生做朋友,你说能不好玩吗?

    

考生采用了考场作文中不常见的贴吧形式,不仅仿佛在网络上热议一般,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与青少年喜欢的交流形式,阅读趣味十分接近。考生通过网友的贴吧留言,把学生小时候与长大后,小学时光与中学岁月作了鲜明的对比,十分巧妙地凸现了文章的主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现实生活的不瞒。

2.以“课外阅读”为范畴,让考生广泛阅读、理性表达。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阅读能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阅读能明白事理,增强能力;阅读能陶冶性情,德润人心。这类作文题的最大特色就是引导考生多读书、读进去、走出来,多写有生活气息、有个性、有情感的作文,让心灵感悟折射出理性的光芒。这种试题又可细分为两种情况:

1.无“我”之境。侧重“读进去”,重点表达阅读感悟。

如江西2010年考题:以“我读      ”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在横线上填上一本书的书名,将题目补充完整。

该题要求考生在审题时唤起内心深处最真实的体验,调动最真实的情感,表露最真实的情怀。写作时,不要面面俱到,而要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可以选取书中一个人物形象来写自己对这个人物的认识及感受,也可以抓住某个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来谈你的看法,还可以抓住文中的一句让你感触最深的话来书写你的阅读感受……

轻轻翻开《唐诗三百首》,和王摩诘一起畅游山水之间。一轮皎洁娇美的圆月在松枝间穿拂,如水的山间软泥上缥缈着点点精巧的光斑,如碎碎的宝石镶嵌在大山的锦缎上,自然而不虚浮,淳朴而不媚俗。一泓清泉静静地流淌,柔柔地穿梭在林间,不时地撞击在石壁上,蜿蜒成圈圈涟漪,美好诗意地荡漾开来,在溪畔的静夜中氤氲成心中浅淡的思绪。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是我国诗歌艺术的顶峰,考生选取了《唐诗三百首》这一极具文化底蕴的读本作为自己的写作素材,补题为“我读《唐诗三百首》”,可谓是把握了中国文化之魂,在拟题和选材上胜人一筹。在形式上采用唐诗素描的形式,情境再现诗歌所描绘的优美意境及缠绵缱绻的情感,读后满口生香。本段考生仅仅抓住王维山水诗的特点,通过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意完美地展现了出来,给人美感,给人享受,意蕴无穷。

2.有“我”之境。侧重不仅“读进去”,而且“走出来”,重点表达阅读中“自我”的升华。

如江苏南京2013年考题:捧读一本心爱的书,我们常有走进书中的感觉:书里的故事好像就是自己的故事,书里的情感似乎就是自己的情感,书里的思考也仿佛就是自己的思考……请以“书里有个‘我’”为题写一篇作文。

该题倡导“真”阅读,“真”写作,强调书与自我的对话,要求真实阅读,要求读出自我,用我手写我心。重点表述在阅读过程中与作品产生的共鸣,在阅读中发现、认识和提升自我的过程。

《繁星春水》不仅有我真实的情感体验,还像一面镜子,烛照、涤荡着我的灵魂。

当我受到老师表扬而沾沾自喜时,当我站在领奖台上忘乎所以时,当同学请教我问题我趾高气扬时,那几行哲理小诗“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让我一下子就脸红了,是的,我就是那朵孤芳自赏的小花,骄傲自大,心胸狭窄。感谢你——《繁星

春水》,是你让我知道:做人处世应当谦虚,坦荡。生命之花,总是在谦逊的心境中绚烂开放,一旦陷入孤芳自赏之中,就会枯萎凋谢。


考生用几行哲理小诗从反面对比自己的行为,在正反对比中突出了谦逊品质的重要,主题鲜明深刻。这种深刻来源于考生在与书本的对话中读出了“做人处世应当谦虚,坦荡。生命之花,总是在谦逊的心境中绚烂开放。一旦陷入孤芳自赏之中,就会枯萎凋谢”的感悟。

3.以“思考想象”为内容,让考生感悟真情、规划人生。

卢梭:“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发现与想象的重要。这类作文题的最大特色就是强调对真理的发现,对未来的想象,引导考生感悟真情,规划人生,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试题又可细分为两种情况:

1.发现真理。强调从日常所见所读中有独特的发现。

如湖北武汉2013年考题:看山水,如何看见生命的灵性?看人间,如何看见世事的真相?看史传,如何看见人性的善恶?看生活,如何看见人情的冷暖?看,需要眼睛;看见,需要头脑和灵魂。请以“看见”为题,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古人说:“言为心声,书如其人,相由心生。”我们由“言”观“心”,由“书”观“人”,由“相”窥“心”的过程就是由“看”到“看见”的过程。从“看见”二字出发,考生可以发现人生、社会、自然等不同层面的内容。

可是,那一次,我发现,我错了。

那天,早已下课,我还在班里背着英语,不觉太阳已沉入地平线。我有些急了,英语老师不会已经走了吧,我还没有找你背书呢!我飞快地跑到你的办公室,几丝黯淡的灯光从门缝里漏到地上,我轻轻敲门,没人答应,便推门走了进去。其他的老师都已走了,那唯一的灯光就是你桌上的台灯发出的。你伏在桌上,晕黄的灯光柔柔地洒在你身上,映得你的发丝透亮,连那眉眼也格外生动起来。你的胳膊下压着我们今天刚做的试卷,手边的红笔还没有盖上帽。你的手指上还沾着些许红色的墨渍,像是那瓣瓣桃花,灼灼满眼。

原来,素颜的你是如此美丽!


一次偶然的办公室之旅,终于使考生透过总是一副素颜,不施粉黛的英语老师的表象,看到了老师最美丽的妆容——爱心与行动。这是一种脱俗的美,纯朴的美,自然的美。这是考生由“看”到“看见”的过程,更是考生独特发现的过程。

2.想象世界。开放度高,自由性强,考生可以在作文中进行时空的“穿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如广西南宁2013年考题:亲爱的同学,十年后的你,会是啥样?能否成为最好的自己?去问问你的人生际遇,兴趣爱好,更要去问问你的青春志向,和你为之付出的青春汗水……请以“十年后,与最好的自己相遇”为题,写一篇作文。

这道作文题十分巧妙地把今年最大的热词“中国梦”巧妙地融进了作文题之中,和一般的直接用“梦想”之类词语入题的作文题有所不同。真是“不着‘梦’字,尽得风流”。其实,中国梦,也是每个人的梦,该题化大为小,化虚为实,十分巧妙。

这不,电视上铺天盖地的广告来了,我就是那个主角:“想成为明星吗?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做到做不到,一看就知道。请穿上我设计的魔鞋。”

我告诉那个曾经的自己,不要过于羡慕蔡依林在绚丽的舞台上出众的表演,赶紧穿上它,它就是你的好帮手。上台时你只要把它对着周围一射,舞台的布置就由你来控制了,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你将信将疑地穿上我的魔鞋,在舞台上唱呀,跳呀,歌声是那么清脆悦耳,舞姿是那么优美,台下的观众为你欢呼喝彩。你翻唱的《看我七十二变》,让全场观众震惊了。我悄悄地告诉你一个秘密吧,其实根本就没有乐队伴奏,那只是鞋奏出的旋律,有趣吗!


该文最大的特点就是想象丰富,考生详细描写了发明的细节,把鞋子的功效解说的相当清晰、精彩。正如朗加明所说:“丰富的想象力来源于饱满的创新激情,当一个人的创新激情处于高潮时,我们常常会发现它他会有一位“恋人”经常形影相随,这位“恋人”便是灵感。”

4.以“理性思维”为要求,让考生关注社会、辩证思考。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在实际教学中,如果一味地强调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观察、创新等能力,而忽略了培养理性思维能力的话,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敬业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在中考命题的实践中,有不少考题考查涉及理性思维的层面。这种试题又可细分为两种情况:

1.纵向深入。对某一问题进行纵向的、深层次的理性思考。

如福建福州2012年考题:人都有爱心,人都有爱好,爱是人的天性。爱,有时要讲究方式;爱,有时要把握尺度。请以“爱,还要会爱”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高尔基说:“爱护子女,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事。然而会教育孩子,这就是一件伟大的国家事业了,这需要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这句话深刻地揭示出“爱”与“会爱(会教育)”是两个相距甚远的不同层次。可见,能对社会生活做深层次的思考是多么重要。该题如写成记叙文,只要通过一两件事来表达会爱的主题,但要在开头和结尾的部分点题,重点表现“会爱”,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如写成议论文,要紧扣“会爱”的主旨,对爱的方式、爱的尺度进行分析,从而体现出爱的价值。

爱,需要正确的方式,需要把握一定的尺度。会爱的基础就是需要理解,理解这种爱的方式是否对别人有益。老鹰对小鹰旁观是因为老鹰知道世间险恶,必须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激流对岩石冲击是因为它懂得只有经历生活的磨炼,才能坚不可摧;绿叶对鲜花的包容是因为它理解了红花还需绿叶衬,这样自己才更有价值的道理。

对人、对物的爱应建立在正确的理解之上。因为,会爱比爱更精彩!


这是文章的结尾部分,考生紧扣“会爱”一词,用流畅精彩的排比句,形象生动阐述了“会爱的基础就是需要理解”的观点。同时这些流畅优美精彩的排比句又富含深意,给人启迪。

2. 横向拓展。这类试题的特点是对某一问题进行发散的、多角度的思考,尤其强调逆向思维。

如湖南长沙2013年考题:题目:从另一个角度去____(观察、感悟、思考)。要求:须先从“观察”“感悟”“思考”三个词语中选择一个。

这道试题,不再是简单要求考生写自我生活,而是要求考生学会“观察、感悟、思考”,并且这种“观察、感悟、思考”不是习惯性思维中的常态的东西,而是要求有新的“观察、感悟、思考”,即是“另一个角度”的“观察、感悟、思考”。这种“另一个角度”要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特”。写作本题,可以从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入手,感悟出一些生活哲理。如从昙花一现的事实中,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到生命的另一种美丽;如从学习书法、音乐的经历中,悟出学习如登山一般,路上总是曲曲折折,但顶峰的风景却非常美丽;如从历史素材出发,站在现实生活的角度去悟出他们的另一种美丽。

我向来对养花养草没什么兴趣,更谈不上研究。我很奇怪,这吊兰为何会在冬天开呢?站在另一种角度,我猛然找到了答案,原来这就是吊兰的独特之处,在百花争艳的春天,在人们的赞叹声中,它选择了沉默,选择了养精蓄锐,默默地工作,为我们制造氧气。可到了百花凋零的冬天,它才完成自己美丽的蜕变。

耳麦里依然唱响着《无与伦比的美丽》。我猛然明白,它赞美的或许正是眼前这样的美景。我没有想到,在这个午后,那宛如香茗的吊兰,让我看到了生命的另一种美好。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篇佳作,考生关注的只是几株冬日里的吊兰,但通过对它的观察与描写,发现了它在冬天里完成的“美丽的蜕变”,并由此感悟出了默默积累与奉献的美丽。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说的便是这种道理。

5.以“美德熏陶”为基调,让考生净化心灵、健康情操。

引导考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得到心灵的抚慰和净化,让考生世界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稳固或是全新定位,同时让考生在思考中获得某种人生的启迪似乎是每位命题者孜孜不倦的追求。这类中考作文题,或激发考生感动的情感,或引领考生感恩的意识,或培养考生自信的品质,或启发考生品味生活,或指导考生直面挫折,或对考生进行文化熏陶等等。这类试题又可细分为两种情况:

1.关爱他人。对待他人表现出自我的品格,学识,美德……

如广东湛江2012年考题:掌声,生活中一个美丽而动听的名词。它可以表达肯定和赞美,也可以表达尊重和鼓励。你在舞台上精彩的表演感染了我,我把掌声送给你!你在平凡岗位上的辛勤耕耘打动了我,我把掌声送给你!你在逆境中拼搏的精神震撼了我,我把掌声送给你!你可以是个人或集体;可以是非凡人士或普通人物;还可以是身边的亲人或朋友……请以“我把掌声送给你”为题目写一篇作文,可以讲述你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实感受;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这道题妙在一箭双雕。“我”能在你需要掌声的时候“把掌声送给你”,表明“我”是一个懂得关爱他人的人;“我”之所以要“把掌声送给你”,也许是“你”可贵的行为和品格让“我”感动、敬佩、震撼。从“你”的角度,“我”又成了“他人”。

那条带刺的荆条在你身上留下了一道道血迹,无情冷漠的刺狠狠地扎入了你的皮肉,鲜血染红了灰白的荆枝。你咬紧了牙关,努力地向前走着。你的身后早已排着人龙,人们抹着泪水紧紧地跟着,似乎每走一步,刺便又会扎深些,他们多么希望可以为眼前这位立功无数的将军减轻负担。然而,错误终究还是由你一个人来承担。

你,廉颇,曾立功无数,为国家、人民尽心竭力。可是却因自己的骄傲自大,险些让国家失去一个为国鞠躬尽瘁的蔺相如。此时,你内心的懊悔掩盖了你背上的痛楚。有五个字深深地刻写在你的心中——我承认错了。在蔺府门前,你的真心感动了蔺相如,两人结成了兄弟。能够放下作为一位将军的尊严,负荆请罪,这样的一份勇气和决心,我怎能不为你鼓掌?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确,人生的道路上充满着曲折与未知,有谁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只是一时的,能勇敢地承认错误,为自己犯下的错误负责的人,是真正的英雄。考生紧紧抓住廉颇“负荆请罪”所展现出的“放下作为一位将军的尊严”的“这样的一份勇气和决心”,立意新颖深刻。

2.雕琢自己。侧重表现自我磨砺、成长的过程。

如辽宁沈阳2013年考题:莫言成为第一位中国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之后,有人问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说:“唯有真实的生活体验,才能给作家以灵感;唯有雕琢自己,才能成就写作的梦想。”树要成材,需要园丁的修剪;玉要成器,需要工匠的打磨;青春,同样需要雕琢,才会绽放绚丽的光彩。请以“青春需要雕琢”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成长的过程就是雕琢自己,让自己成材的过程。“青春需要雕琢”体现出为什么需要雕琢、如何雕琢、雕琢自己的启示等方面或角度的思考。“青春”,限定了时间,也就是写作对象;而“需要雕琢”则点明了写作内容。可以由一件事引出中心论点,然后从“青春为什么需要雕琢,如何雕琢”等方面深入论述,最后深化和强调中心论点。

雕琢自己必严于律己。记得有一个感人的节目:妈妈为了让家人吃得更好,营养更丰富,于是每天看电视餐饮节目学做饭;爸爸为了让儿子受教,于是从一言一行中严于教导。搬石头的女王玛格丽特

阿特伍德也是这方面的典范,她为了梦想不断地搬起一块块“石头”,哪怕可能因为坚持不住而“砸到自己的脚”,哪怕面对再多的诱惑也不放弃。一句话,律己是雕琢的前提,我们要学会严格要求自己。


古谚云:“玉不琢,不成器。”再美的玉,不付出劳动去加工、雕琢,也是无用的。人也是一样,如果要从高等生物上升为“人”,就必须进行充实与改造。人无完人,要想尽量接近完美,需要的更是不断地雕琢。本段从“律己”的角度谈“雕琢”,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说理透彻。

纵观近几年的中考作文命题,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大语文”教育观一路向前的足迹。